李汝忠研究员课题组
一、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现有固定科技人员8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4人,助理研究员2人,有2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依托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农业部黄淮海棉花遗传改良与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棉花转基因育种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主要从事棉花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先后选育出13个棉花新品种,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较大成就,选育出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24、30号,常规抗虫棉鲁棉研21、26、27、36号和短季抗虫棉鲁棉研19、35号、鲁54等三大系列的10个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其中7个通过国家审定,3个被选为国家区试对照品种,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抗虫棉品种类型的配套,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课题组成员
二、课题组人员
组长:
李汝忠:男,1959年9月生,硕士,二级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成员:
王宗文:男,1970年11月生,硕士,研究员
韩宗福:男,1979年5月生,博士,副研究员
邓永胜:男,1987年10月生,博士,助理研究员
孔凡金:男,1986年12月生,硕士,助理研究员
王景会:男,1963年5月生,中专 高级农艺师
申贵芳:女,1973年9月生,大学,高级实验师
段 冰:女,1968年3月生,大学,高级农艺师
三、主要研究方向
1.棉花新品种选育:选育适于机采的棉花新品种;选育强优势三系杂交棉新品种,建立高效制种技术体系;选育适于盐碱旱地种植的棉花新品种;选育适于夏套或夏直播种植的早熟短季棉新品种。
2.育种技术和理论:研究和建立棉花新品种分子指纹鉴定技术体系;筛选和鉴定重要农艺性状QTL及连锁分子标记,建立分子辅助育种技术体系;研究棉花早熟品种选育技术,定位早熟性状主效QTL位点;研究三系杂交棉新品种选育的方法,探讨棉花细胞质不育系花粉败育及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等。
四、承担课题
承担课题有: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863”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主任基金、山东省良种工程等。
五、代表性研究成果
1.审定品种:
品种类型 | 品种名称 | 审定部门与审定编号 | 备注 |
常规棉 | 鲁棉9号 | 鲁种审字第0112号 | |
鲁棉10号 | 鲁种审字第0114号 | ||
鲁棉11号 | 鲁种审字第0132号 | ||
杂交抗虫棉 | 鲁棉研15号 | 国审棉2005002、鲁种审字[2001]013、豫引棉[2003]01 | 国家区试对照 |
鲁棉研24号 | 国审棉2005004 | ||
鲁棉研30号 | 国审棉2007004、鲁农审2007021号 | ||
常规抗虫棉 | 鲁棉研21号 | 国审棉2005011、鲁农审字[2005]026 | 国家区试对照 |
鲁棉研26号 | 豫审证字2003021 | ||
鲁棉研27号 | 国审棉2006013 | ||
鲁棉研36号 | 鲁农审2009022号 | ||
短季抗虫棉 | 鲁棉研19号 | 国审棉2005013、鲁农审2005028、豫审棉2003007 | 国家区试对照 |
鲁棉研35号 | 国审棉2008015 | ||
鲁54 | 鲁农审2012021号 |
2.获奖成果:
1)高产稳产广适高效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选育与产业化开发,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21号选育与应用,200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黄淮棉区500万亩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2003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